校外少儿舞蹈教育的任务是在学生少儿阶段普及舞蹈知识,培养艺术情操,发展兴趣特长,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使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舞蹈水平。此阶段的教学对象普遍存在年龄较小,对舞蹈的认知不足,学习兴趣反复等特点。如何让他们喜欢上跳舞,通过几年的舞蹈教学经历,我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:
一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
亲其师信其道,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。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。同样,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。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,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。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、平等的、和谐的。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,师生彼此平等相待,坦率、真诚民主地参与教学活动,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。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爱学生,能像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,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、相信教师,师生间才能存在平等、民主、亲密的师生关系。只有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,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、创造性的发挥,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,为实现教育、教学目标共同努力
一、从模仿到创编
模仿是舞蹈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手段,少儿舞蹈教学,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模仿教学。但是,一味地模仿,实际上对舞蹈技艺的提高是一种禁锢,特别是对初入门的少年儿童,更会抹煞或扼制他们灵动的天性。因此,教学中,我十分注重模仿与创编的关系,通过有益的模仿,激发出学生自我创编的欲望。一般来说,处于少儿时期的学生,在有了一定舞蹈基础后,自我表现欲异常强烈,这时,恰到好处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提供一些利于学生创编的条件,让学生学着自编自导。从而培养他们创编舞蹈的能力、检验学习的效果。比如“母亲节”到了,我会给让低年龄段学生听一些歌颂母亲的歌曲,并告诉他们歌曲想要表达的意思,让学生们在音乐中回想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中的点滴,再把这点滴的母爱分享给其他小伙伴。然后引导学生要有感恩的心,自己现在小,还不能回报妈妈,但可以自己编一小段舞蹈献给妈妈,表达对妈妈的爱。孩子们在音乐的伴随中尽情的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,每次都有几个孩子边哭边跳,旁边看课的妈妈们有的也会欣慰的流泪。此时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,能增强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。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我事先会讲解舞台的空间方位、调度、动作的动静、作品的结构等创编知识,再设置情境,分析音乐,让学生们自由创编,最后加以指导,一个独一无二,相对成熟的作品诞生了。舞蹈团学员侯露仙自创的作品《快乐小兵》、包诗云自创的作品《小书童》等,已经参加过若干次比赛、演出和考试,反响都很好。大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才是少儿舞蹈教师的职责所在,只有坚持自主创新,舞蹈教学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。
二、教学活动的延伸
我在教授某一个民族民间舞剧目或组合时,首先会让学生倾听音乐,了解本音乐的节奏、韵味,再听相关类型的其它音乐,从而了解此类音乐的特点、主要乐器及代表作。比如:蒙古族音乐的宽阔深沉,傣族音乐的优美婉转,藏族音乐的高亢嘹亮;朝鲜族的长鼓,苗族的芦笙,维族的手鼓等。从而延伸到各民族的生活地域、生活习惯、服饰配饰等。然后讲解此类舞蹈的动作特点,比如藏族的颤膝、秧歌的十字步、傣族的三道弯。让学生在学习一个舞蹈的同时了解更多这种舞蹈的背景知识,能够独立区分不同舞蹈的音乐特点、动作特点、服饰特点、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的民族性、地域性。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,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让教学成果最大化,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。
校外少儿舞蹈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舞蹈技能教育,让学生快乐的学习,喜欢学习,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参与进去,为日后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,才是校外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。不断的总结经验、创新思路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。